伊萌
伊萌 @Tsai,三十多歲
辭過職,生過娃,也當過全職媽媽
職業身份橫跨
時尚博主、空乘、廣告人、自由潛教練
生活里有事業、有愛人、有孩子
卻一度丟了自己……
直到她開始玩風箏沖浪
伊萌
她不是從容地走進風沖,甚至有點像是狼狽地跌入。自由潛考到教練水平的伊萌,覺得自己跟大海已經很熟了,但卻在與風沖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時被風浪狠狠打了臉。
“這是第一項讓我懷疑‘我到底行不行’的運動。”
伊萌回憶自己剛學風沖時的樣子,風箏頭上的運動相機記錄了她從頭到尾的“消音素材”,“但你選了就要做下去。”伊萌就是這樣一旦決定就不回頭的人。
伊萌
于是,她在風中罵罵咧咧地學、摔、練,咬牙堅持。最終不再被浪壓得站不起來,開始可以自主滑行。盡管俱樂部群里的昵稱還是“小趴菜”,但別人都看得出來,她已經進化成了另一個人。
“越怕摔就越起不來。后來我告訴自己,大不了就被拽飛掉下去,那又怎么樣?自己再游回來就好了。”伊萌總結那段經歷時,語氣堅定而輕松,“只要你能接受最差的結果,就沒什么不敢試的。”堅持的目的,不在于證明自己能多強,而是從“摔倒又起來”的突破中,找回自己對自己價值的認可。
伊萌
自定位到“反精致主義”時尚博主,伊萌鐘愛中性風,黑白灰幾乎是她的底色。“我媽老說我穿得像收破爛的,但我覺得挺好啊,干凈、簡單、利落。”
不止穿衣,連她選裝備都遵循極簡原理:“最貴的、最好的、最實用的,一套搞定。”初學就買了兩三萬的裝備,靠“沉沒成本”逼自己堅持。“我這人就這樣,一旦決定做,就一定會做到底。”
哪怕最開始用著高配裝備卻頻頻摔跤,被俱樂部的朋友調侃“菜又愛玩”,她也毫不在意,她知道,她會堅持到行的那天。
她身上總帶著運動留下的痕跡:手腕的色差、膝蓋的淤青、臉頰的曬傷……這些她從不遮擋,也不在乎別人怎么看。你甚至可以從她染上太陽顏色的小腿線條、飄舞的發絲、爆發的動作里,看到一種屬于身體的原始美——不是柔光濾鏡下的精致,是野、是擰、是不加掩飾的存在感。
伊萌
她說起理想生活:一間小屋,門外就是海。“一翻身能下水,再一翻身就回床上睡覺。吃點、喝點、曬著,別太講究,簡單點,就挺好。”辭職、生娃、在家帶孩子的幾年,可能算是伊萌人生里最“沒有自我”的時段。不上班時感覺和社會脫軌,要是上班回來還得帶孩子,就更焦慮。生活一點兒空隙都不給。“后來我真的去醫院看過醫生,醫生開了一堆藥,我看著藥,想了好久,我說不能吃,還是想要靠自己改變自己。”她選擇出門,去廣告公司上班、去健身房、打網球、練拳擊,但這些城市里的活動都“刺激不到我那個點”。偶然刷到慧姐的朋友圈,她決定去玩風沖。
離開城市,回到大海算是伊萌對身份焦慮的“物理隔離”。沒有一味反抗家庭、逃離母職,她和先生商量好分工,對方也支持她出去喘口氣。“這么多年他給我寫賀卡,都有一句‘希望你成為更好的自己’。”她時常感到滿足:有家人的理解,還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出口。
風沖就是她找到的那個“口子”,“風沖能讓我重新感覺自己還活著。”這項運動里最吸引伊萌的,不是征服感,而是那個每次“摔倒再站起來”的自己——那個不怕磕碰、不怕失敗、不怕異樣目光的自己。她說:“運動不會騙你。你練沒練,你進步沒進步,風會告訴你。”
伊萌找到了一種“平衡”的自由,在風沖里離開身份,調整節奏,充好電再回去,承擔每種角色身上的責任。而這里,是一個用鏡頭和文字記錄的,純然屬于她自己的天地:站在風中的時候,不是誰的女兒,也不是誰的妻子或媽媽,不是哪個賬號的博主,伊萌就是伊萌。
編輯=劉海倫、攝影=余凌遠、航拍=爾川影像(一誠+李川江)、后期=歐洋、撰文=沚蘩、插畫=王浩彥